日历

2025 - 1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25 - 1 «»

日志分类

存 档

日志文章


2013-08-28

1代农民工“超龄”养老困局:不打工家里就更困难

第一代农民工“超龄”养老困局凸显 mXg'&mW  
C ]#i}yxz  
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个年头,第一代农民工也到了知天命之年。由于收入低、故土难离等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在城市颐养天年,而是会选择叶落归根,回到农村。随着第一代农民工整体步入老年,养老问题必须摆上议程。这一特殊群体的“超龄”打工生活、背后的辛酸以及即将到来的养老困局,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 O78/ hNE  
Du t4=  
本报记者 赵志锋 hPSZ@  
jHv a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深入,大批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参与城镇化建设。这批人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大多出生在1950至1960年代,现今约50至60岁。 AG)BK"e=+  
ctHXW.ZS-  
30多年来,第一代农民工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退出城市舞台,淡出公众视野。据估算,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近2.3亿人,其中50岁以上、面临养老困境的农民工已高达3600万。 ~kN Vs i  
M1 ,rxJt  
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游走了数十年后,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岁月都将他们无情地推向了返乡之路。 &kS+3%w]u  
??<a&;Uj  
“超龄”的坚守 _C$p!a]  
h$nEc2:1e  
上下班高峰期,甘肃省兰州市焦家湾车水马龙,热闹异常。在这个农民工聚居较多的城中村,史东平住了近20年,也算是半个城里人。 "nhCkgrr%  
eTs6~Ti!  
近日,记者来到史东平的出租屋时,他正在烧煤煮面条。史东平是甘肃省定西市人,问起30多年在城市的挣扎和打拼,今年50岁的他长出了一口气。 bqY QY:u  
hsaZp=2/  
1981年,18岁的史东平第一次来到兰州市,在一家建筑工地当小工,工资一天2.5元,扣除饭钱,每月能挣60元。 ;=4w"L  
JFh"'#i?  
1987年,史东平结婚,两个孩子相继降临,给家里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增加了家庭负担。为了养家糊口,史东平当起了装卸工。20多年来,他一直在焦家湾干装卸。 5nK0XyH^f  
Eiu)& FR~  
“装卸工很辛苦,风雨无阻,有时货很多,白天黑夜连轴转,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史东平说,由于长期靠体力干活,还要经常忍饥挨饿连续作战,他患有严重的胃溃疡。 JEmuIo2^  
'k9[^u  
打工收入上升缓慢,直到2010年才迎来一波“大涨”:工资涨到了每天100元,月均能挣3000多元。尽管这样,史东平仍然没有存款,供孩子念书,家里零花,加之夫妻俩经常生病,有时还要向亲戚朋友借钱。 X TclE  
)'dMUU?  
虽然体弱多病,但史东平还想咬牙再干几年。“不打工,家里就更困难了”。 4\uBXW  
Tm Q6yGQd  
和史东平相比,今年62岁的高建民则没那么幸运,他被迫“退休”了。高建民来自甘肃省靖远县,20多年来他一直在甘肃省白银市一家建筑公司做泥瓦工。 n I#v_9R  
m2H7=0N>  
今年春节过后,他给老板打电话,老板却开玩笑似地说:“老高啊,你都62岁了,还是在家里享清福吧。” bL. a *iB  
u^5!>Vx  
这下,高建民彻底明白了,原来老板嫌他年龄大。和高建民一同外出打工多年的铁“哥们”雷千钧说,人上了年纪,干体力活比较容易发生磕碰,老板对“高龄”、“超龄”的员工还是很害怕的。 iX_k'P+T  
%4e6  
高建民在一个老乡的建议下,索性来到了兰州市,在一个桥头等活。可是已过去好多天了,一个活都没揽上。 91hF,TEG  
~@ZR@%L<  
“实在没人要了,就回家呗!”高建民无奈地说。 Ul'{wM.Y  
pKVXe WX(  
被迫的返乡 :\\K_jhFL  
a I2#Lhl  
打工,要能抡得起大锤,扛得住钢筋,但当挺直的腰板变得佝偻,当矫健的步伐开始滞重,衰老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因此,返乡,是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被迫的无奈选择。 KW 3f6]  
}_H[lg5  
今年63岁的王文军是甘肃人,算得上是乡里的第一代农民工。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走出大山,进城务工,辗转兰州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地搬砖头、扛沙袋、看大门,这一干就是20多年。 (i+\iK  
<n3SiI  
常年在外漂泊,跟建筑工地打了20多年的交道,让王文军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今年,感觉身心疲惫、力不从心的他最终选择了回家。 .,w Z" 9  
?-M4 OL '!  
当计算家里的经济来源和花销时,王文军很无奈:家里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地,总共有60多亩洼地,40亩种小麦,20亩种葵花,遇上雨水多的年份,大概能收入近万元,但是遇上干旱,估计连籽种都收不回来。 K atWG  
88l<vi5Nn  
两个孙女上高中,一个孙女上初中,虽然是义务教育阶段,但也免不了要花销。 I+0H.@IL  
(UvY^,OYr  
“为了补贴家用,今年儿子儿媳又去打工了。我回来了,就看着种地,养羊,最重要的是把几个孙女照顾好,让儿子儿媳安心挣钱。”王文军说。 j0"e]W  
K8N v-~eL  
在甘肃的一些农村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后并没有闲着,他们仍然要从事务农、养殖等生产活动,还要承担着照顾孙子孙女的重任,生活依旧忙碌。 + `8gm  
vz!w)<5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y~,_@;+  
 t;^"n)  
本报兰州8月27日电     j4 L/)_  
[ prAW  
来源:法制日报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1) |  浏览(12699) |  收藏
一共有 1 条评论
wbq 2013-09-02 17:29 S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