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5
追寻“石油精神”
追寻“石油精神” 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沟壑纵横、干旱贫瘠。厚重的黄土之下却蕴藏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且深刻改变世界的重要物质——石油。 回望石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点亮的文明之光,可以看到:经过几千年的酝酿,中国陆上石油的圣火最先在陕北迸射出光芒。 这里不仅是我国石油工业的诞生地,而且孕育了埋头苦干精神。历经百年,薪火相传,这种精神已融入血脉,成为石油人的骄傲,并不断推动中国石油与时俱进、勇往直前。 我国的石油工业是一项古老而新兴的事业。陕北石油的发现和利用最早见于《汉书》记载:“上郡高奴,有洧水,可燃。”北宋科学家沈括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并命名为“石油”。 然而,受技术发展影响,直到清朝末年,我国的石油工业仍是一页白纸。 从1905年清政府在陕西省延长县设立延长石油厂,到1907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钻成出油、延长炼油房的建成投产,我国大陆结束了不产石油的历史。但资金、技术、器材的短缺,令我国石油工业在陕北偏远落后地区的发展十分艰难,直到1928年,才有了自己的石油开发队伍。 1935年,陕北工农红军解放延长县,接收了延长石油厂。1938年春,由于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经济陷入困境。特别是被称为边区“两宝”的石油和盐严重短缺。中央军委军工局将石油开发提上议事日程。但当时延安没有石油专家,军工局就把刚刚辗转到延安、搞机械出身的陈振夏派到延长石油厂着手恢复生产。 陈振夏青年时代当过工人、船员、轮机长。他带领工人在方圆百里的农村、山林找回内战期间疏散的钻井器材,拼拼凑凑安装起一些必要设备。同时,虚心向老工人请教采油炼油技术,凭着一股韧劲、钻劲,通过加深井深、修复汽机,使永坪的一口老井重新冒出原油,每天产油200多公斤。他们还利用原有的炼油设备,想方设法提炼煤油、蜡烛、擦枪油、汽油、油墨等产品。 延长石油厂原来的2部整装钻机、20多吨配套器材和20多名优秀技术工人被调往玉门,支援玉门油矿的勘探开发。1940年春,为提高原油产量,陈振夏发动员工以木代钢,装配出木基座钻机,在蒸汽机的带动下用冲击法钻井。这是共产党政府自己打的第一口井,尽管设备落后,但大伙干劲十足,日夜奋战。秋季,井出油了,最初日产量高达1.6吨,工人们称它为兴家立业的“起家井”。 1941年至1945年,陈振夏担任延长石油厂厂长期间,撰写了《延长石油厂目前的改良和今后的发展计划》,并与工人们共同设计制造出打捞工具、制蜡机和编芯机等。1943年,他们在七里村钻出“七1井”“七3井”等“旺油井”,当年生产原油1279吨,相当于油厂1935年前14年的总和,不仅保证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用油需求,而且有盈余,从山西换回了布匹、钢铁、机器等大量急需物资,成为边区政府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延长石油人在极度困难时期,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艰苦奋斗,使原油产量在短短几年里由几十吨提高到1000多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高度肯定。1944年5月,毛泽东同志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模、延长石油厂时任厂长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 从此,埋头苦干成为一代代石油人的光荣传统,并根植于中国石油工业的每段历史。在新中国自行勘探开发建设的诸多油气田中、在攻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中……专心致志、集中精力、苦干加巧干、实干加能干的埋头苦干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壮大、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动力源泉和宝贵精神财富。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埋头苦干贵在坚持不懈,贵在持之以恒。 释义 |